《教育的細節》讀書心得
萬佳
簡潔的封面,只有一幅黑白的漫畫,枯樹下,落葉飄零,一只鳥蹲在鳥籠上沉思。它在想什么呢?是不是也在思考沉重的教育問題?其中封面上的兩句話讓我不解和好奇:“警惕細節中的魔鬼,讓天使常駐教育的細節”,何為魔鬼?何為天使?
帶著這樣的疑問,我打開了這本書。全書共有六輯,分別是“四個序”“活在觀念里”“守住教育的重心”“一厘米之變”“教育里的習以為常”“過有思考的教書生活”。一本書有四個人給他寫的序:有周國平的《從觀念到細節》、張文質的《自明的火種》、陳心想的《細節里藏卓見》和陳大偉的《先睹為快》。
讀完朱永通先生《教育的細節》一書,了解到這本書是深入教育現場多年觀察和思考的集結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,不禁有了感觸、有了共鳴。這本書在教我們將來如何做人。
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。教師的教育行為要發揮理想的效果,必須擺脫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說教,關注自身行為的細節,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。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,常常源自于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。一句平常不過的話,一個細小不過的動作,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。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為失誤,一句脫口而出的傷人之語,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系,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。
書中,朱永通先生提到,2009年,廈門市湖里實驗小學創辦,他被聘為教育顧問,該校非常重視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,開發了“好習慣,好孩子”的校本課程。一開始,他經常見到該校教師對學生的問候漠然處之,奇怪的是,這些教師當中不乏年輕教師。他先是跟陳榮藝校長作了交流,繼而在全體教師的專題學習會上,與教師分享了他的觀察和思考。他說,有心的老師們會發現,每次在校園里遇到學生,他和校長都會自然而然的積極回應學生們的問候,為什么呢?
因為他們認為,在問候禮儀里深埋著平等觀念,即它是問候雙方在情感上互相尊重的一種方式。從回應與不回應,以及如何回應的行為背后,我們可順藤摸瓜覓得不同觀念的蹤跡。大多數老師的潛意識里都有這樣一種“應得觀”:學生尊重老師天經地義,所以,老師獲得學生表示尊重的問候,也是理所當然的。這種理當如此的觀念,只強調了我們文化中“尊老”的一方面,而忽略了“愛幼”這一方面,即長者應在情感上給予幼者呵護與尊重。長期以來,我們的教育存在著強調長者之權威與地位的價值向導,代代相傳,以致許多新老師嚴重缺乏平等觀念,所以,他們對學生的問候往往無動于衷。
這一篇是“活在觀念里”的《平等觀念在哪兒》,這篇文章就像一面鏡子,照出了我身上的陳舊和腐朽。記得學生每次都揚起笑臉和我歡喜地打招呼,我有時候由于走得急,或者忙,都只是簡短的一聲“嗯”就過去了。那天在操場,一個女生對另一個女生說,我再也不和某某老師打招呼了,因為我每次打招呼她都沒有回答。那一刻,我讀懂了孩子內心的沮喪和失望,我想這會不會影響她以后的交往和成長呢?自此以后,學生只要和我打招呼,我必笑臉相迎,甚至我也主動和他們打招呼。如果一群孩子中的其中一人喊“老師好”,我的回答不是“你好”,而是“你們好”。我要讓和我打招呼的學生們,都收獲問候的喜悅,而不是只有一個孩子得到回答。
教育的細節含笑在師生的問候里。
在“減負,減出幸福來了嗎”一文提到學校給學生“減負”的兩件事讓我讀后在哭笑不得中心情愈加沉重:一件事是為了檢查各校是否減輕學生負擔,教育主管部門的檢查組每天早上突擊性的守在一些學校大門口,用電子秤檢查學生書包的重量,凡超過規定的一律登記,排出名次在全縣通報。某校的一位女生因為書包很重嚴重超標被檢查時,“機智”答復檢查人員說書包里面放著衣服、雨傘和球拍,被學校樹為隨機應變的典型。
另一件事情是教育主管部門為了落實減負精神,重新規定上下午的放學時間并嚴格規定若放學10分鐘后學校還留有學生的,一律取消該校參評“減負先進校”的資格。當年曾經把上午放學時間規定為10:50,給家長造成嚴重不便而令家長叫苦連天。書中形象生動的寫道“每當一放學,教室則像進村的鬼子,惡狠狠地到教室掃蕩,清空后的小院,一時間變得無比寂靜,教室辦公室不時傳來笑聲,此刻教師們大都聚在一起泡茶聊天,等待檢查組的到來。”也因此朱永通老師大聲疾呼“減負變成學校不得不想辦法應付的一個又一個檢查,這本身就是折磨人的巨大負擔,所以,減去對學校多余的檢查給學校松綁,讓師生多一點自由呼吸的空間,這或許是避免‘減負’誤入歧途的根本前提。”
這本書是2015年出版的,但看到“減負”二字,相信很多教育工作者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從去年九月開始實施的“雙減”政策。
為切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及校外培訓負擔,不斷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和課堂教學質量,有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,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》精神,根據桃源縣教育局相關安排部署,自9月以來,我們學校把“雙減”工作擺在重要位置,多措并舉。
作為一名一線教師,印象最深刻的當屬作業設計的四個原則:
1、作業形式多樣化:根據教學實際需要,靈活采用口頭、書面或實踐性作業等形式。改變作業內容,增強作業實效性。避免低效的重復性作業,增加多元化的作業內容與形式,讓作業更具實效性。
2、作業布置要“精”勿“濫:針對教學目標、切合學生水平、考慮個體差異進行精心設計,增強作業的針對性和適應性。
3、作業的時效性要高:作業布置要兼顧學生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提高。
4、作業布置要分層:設計彈性作業,題目難易適度;A性作業(必做題)與自主性作業(選做題)性結合,面向全體學生。
尤其是三四點,相信是很多老師在完成作業公示時一定會注意到的點。我們會標好完成作業的時間以及分層布置作業。
只有減輕大量機械重復的作業負擔,切實發揮好作業檢驗課堂教學成效的基礎作用,才能把家長從繁重的作業輔導或送孩子校外培訓的焦慮中解放出來。
《教育的細節》里有共鳴。朱永通老師《教育的細節》許多處說出了我的心聲,說出了我想表達卻表達不清的東西,因為在教育上我就是一個希望自己可以注意到細節的教師,也正在向這個方向慢慢靠攏。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錄,比如:“學校的風格是一種說不出的味道,一個人的品位就是這種味道長時間培養起來的。有時候,一個學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學生的記憶里嵌留一輩子。”“任何一所學校的細節,都不是與生俱來的,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聯系?匆凰鶎W校是否有人文氣息,不用去琢磨那些貼在墻上給人看的標語或理念,也不用費心去加減乘除一個個考核指標的得分,有時一個細節,就足以說明問題了。”
今天的教育雖有太多不可逆的牽制,但一所學校有無人文氣息,說到底,關鍵還在于校長的眼界、境界。我曾到深圳講學,結束后,和楊勇校長漫步清林小學。在操場跑道旁,我們同時被眼前的一地落紅震住了。緩過神來,我們開始咔嚓咔嚓使勁拍。楊校長說,來,我給你拍一張。我欣然站定,仿佛一下子被凈化了。仔細想來,我有如此高的被拍興致,應該是第一次。當許多學校還在津津樂道所謂校園文化、辦學特色時,楊校長已經在校園中把美日;。孩子們每天生活在他精心建構的美的世界,是多么幸福!楊校長說,我要交代校工不要把這些紫荊樹的落花都掃光,每個角落都留一些,若有若無的,讓孩子們周一上學時能看到。一個人的審美素質,需要看多少好東西才可養成!
對美是否敏感,往往意味著對人是否在乎,是否能在學校日;母鱾細節中滲透人文關懷。
看到這里,我的腦海里浮現了學?平虡乔暗淖限被。印象中,最早是周末休息時,有老師在企業微信群里發了圖片,配字是紫薇初開;貙W校后,我看著校道旁的紫薇,也忍不住用手機記錄下美麗的瞬間。不管是雨后校道上的落紅,還是傍晚燦如煙霞般的震撼,再想起剛剛開會時蔡校講到每個班都要養護植物,F在想起來,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感受到了學校的細節、學校的味道,甚至是日;袧B透的人文關懷。
也由此特別認同永通老師所說“好的教育,一定是讓人如沐春風的情感教育。教育的人間情懷,勝過無數的教科書和僵硬的規章制度。它是教育者伴隨自身的生存狀態而來的人生體驗和生命感悟,是教育彌足珍貴的精神資源。”
《教育的細節》是一本好讀的書,合崇尚簡單質樸的我的胃口。書中無論理和例都通俗易懂,很接地氣?吹贸錾頌榫庉嫷淖髡呤钦嬲裏釔劢逃,真正走進了學校、走近了教師,不僅為中國教育的前途憂心忡忡,也設身處地地在為教師的發展著想。
老子曾經說:“天下難事,必做于易;天下大事,必做于細。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開始做起的,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枝末節處一步步形成的。由此可見,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,必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,從細微之處入手。當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亦如此。我深知,我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,要走的路還很遠。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