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源縣第七中學,其前身是1957年創辦的茶庵鋪鎮中心校附設初中班,1960年被桃源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桃源縣第七中學。學校位于桃源縣南路的茶庵鋪鎮,北倚夷望溪,南臨319國道,是一所縣辦初級中學。
學,F有教學班16個,在校學生近800人,教職工71人,其中中學高級教師16人,中級教師28人,中高級職稱比例達62%,本科以上學歷占專任教師人數的82%,有省級優秀教師1名,市優秀班主任1名,縣、市骨干教師8名。
近年來,學校因校制宜,科學提出了學校的辦學理念——為學生生命奠基,為學生發展鋪路;提煉出了學校的精神——自強不息,厚德載物;整合了學校的管理思路——用高尚的人格凝聚人心,用和諧的環境溫暖人心,用先進的理念引領人心,用嚴格的制度規范人心,用無私的行為贏得人心,用科學的程序凈化人心,用創新的精神激勵人心;明確了學校校訓——德才兼備,尚美求真;規范了學校校風——文明、和諧、民主、創新,師風——尚德、敬業、精思、健康、教風、學風,教風——樂教、善教、嚴教、心教,學風——樂學、善學、勤學、持學。
學校占地面積50 畝,建有教學樓、科教樓、藝術樓、寢室樓、大禮堂、教工宿舍等建筑群。校園內教學區、生活區、運動區布局合理。校園環境優雅,是常德市綠委會授牌的“綠化單位”。學校教育教學設施完善,有音樂室、美術室、實驗室(理、化、生各一間)、儀器室(理、化各一間)、電子備課室、計算機房(2間,電腦100臺)、多媒體室、圖書館、閱覽室、舞蹈練功房等功能室,成為桃源縣第一批教育技術裝配合格學校。
學校在加強校園硬件建設的同時,著力于校園文化建設。幾年來,學校緊緊圍繞“陽光、自信、健康、快樂”育人目標,以鄉村少年宮活動為載體,從主題教育、書香浸潤、藝體聯動、實踐拓展等多方面打造特色活動文化,在特色活動的開展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。創設了“四節”活動,即四月《古道茶韻》茶文化節;六月出彩少年科技節;十月校園達人體育節;十二月青春飛揚藝術節;成立了藍天廣播站;創設了翠竹文學社、茶藝、書畫、閱讀、跆拳道、舞蹈、聲樂、器樂、象棋、田徑隊、男女籃球隊、科技制作等13個興趣小組;建設了高標準的茶藝室,自編了校本教材《古道茶韻》,開設了茶藝表演課。2016年10月,學校男女籃球隊在全縣比賽中雙雙獲得甲組冠軍,其中女子籃球隊,2016、2017、2018獲得了三連冠,每年都有學生被省重點高中錄取為體藝特長生。2008年“桃源縣體育后備人才訓練基地”落戶本校;器樂和舞蹈社團成員也在縣、市文藝匯演中多次獲得一等獎,每年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大批音、體、美特長生。2019年,學校被教育部授予“2020年冬奧會教育示范學校”稱號。在“恒源祥”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中,每年都有學生獲國家、省級一、二、三等獎,曾一度成為作文大賽中的“七中現象”。
為了給師生創設一個優美、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,學校秉著“讓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話,讓每一棵花草都能傳情,讓每一幅圖畫都能會意”的環境育人理念,近幾年,學校先后擠出資金美化了校園環境。2012年,為每班配電腦、投影儀,每位教師都能利用課件上課,2018年、2019年,根據學校資金狀況,分年將兩個年級的老舊投影儀更換成了電腦白板,還有一個年級即將更換;興建了高標準的圖書館、書畫室、茶藝室;2017年建設了兩個硅膠籃球場、兩個硅膠羽毛球場;建設了讀書吧、文化走廊、班級圖書角;在市縣政府大力支持下,2019年8月,新建成了高標準的塑膠運動場(含7人制足球場、250米環形跑道、2個籃球場、乒乓球場、健身樂園等);校園里見縫插綠,綠樹成蔭,散發著花草的芬香;整個校園文化生活的品位得到提升。
近幾年來,學校先后主持省、市、縣研究課題三個,全體教師參與課題研究,其中“賦予寢室管理更多的教育內函”的課題研究榮獲桃源縣一等獎;市級課題《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策略研究》2018年順利結題;2019年11月學校課題《<古道茶韻>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與應用研究》成功立項省級規劃課題。近幾年來,共有95篇論文榮獲市級以上獎勵或公開發表。學校參加各類競賽榮獲國家級獎16人次,省級獎68人次;學生入學率、鞏固率、直升率多年來名列全縣前3名,畢業會考綜合評估保持全縣前5名,連續6年獲桃源縣“目標管理先進單位”、“績效評估先進單位”、“質量評價先進單位”。先后榮獲常德市“合格學校”、常德市 “名優學校”、常德市“綠化學校”、湖南省“優秀文學社團”、常德市“模范職工之家”、 湖南省“《初中生》導讀示范校”、桃源縣首家“楹聯教育基地”、“桃源一中優質生源基地”等榮譽稱號。
學,F任校長、黨支部書記蔡志堅,副校長鄢凱雄、熊亞洲、魏聶宏,教導處主任常穎、副主任汪艷芳,總務處主任向先利、副主任舒杏村,辦公室主任龔佳林、副主任李玫岸,團支部書記彭柯,工會主席孔越隘,是一支作風過硬,勤政務實的領導班子。
|